1. 国货降温:外资品牌迎来窗口期
今年“双十一”,国货美妆品牌对活动的投入力度明显不及往年,这为外资品牌提供了喘息空间。相比以往国货品牌在大促活动中凭借高性价比和大规模投放抢占市场份额,今年的降低投入使外资品牌得以在市场中重建存在感。同时,国货品牌逐渐淡化“双十一”在全年运营中的权重,转而追求全渠道、全年持续增长的策略,这也为外资品牌赢得了更多营销机会。
2. 小红书种草:精准触达核心消费群体
尽管今年“双十一”期间小红书的整体投放费用和预估阅览量有所下降,但部分外资美妆品牌加码了对平台的投入。
- 在大促前1-2个月,外资品牌通过美妆达人发布预热笔记,以高质量内容吸引潜在客户。
- 关键词优化和精准投放帮助品牌在“种草”阶段抢占赛道,提升用户转化率。
- 大促期间至活动后续的20天中,品牌持续监测舆论走向,及时维护市场口碑。
这种注重周期性、精准化的营销策略,帮助外资美妆品牌在竞争激烈的线上市场中找到突破口。
3. 拓展下沉市场:寻求新增长点
随着一线城市市场趋于饱和,下沉市场成为外资美妆品牌的重要发力点。通过细化用户需求、调整定价策略、优化渠道布局,外资品牌逐步将业务覆盖范围扩展至更多三四线城市,提升品牌在广泛消费者中的认知度和渗透率。例如,引入价格更加亲民的子品牌或针对下沉市场推出定制化产品,是其在激烈市场竞争中保持增长的关键举措。
4. 引入新品牌与人事调整:重塑品牌活力
面对消费趋势的快速变化,外资美妆品牌通过引入新鲜品牌来迎合年轻消费者的喜好。例如,资生堂和欧莱雅等公司在中国市场积极推广旗下新兴品牌,同时加强本土化创新,打造贴近本地需求的产品线。此外,人事调整成为保持市场敏锐度的有效方式,聘用熟悉中国市场的高管及团队,有助于外资品牌更快适应市场变化并制定针对性策略。
美妆行业竞争激烈,品牌间低价冲击现象明显。在这样的环境下,外资美妆品牌更加注重对舆论的动态监测和管理。在“双十一”期间,外资品牌不仅关注销售数据,还密切跟踪市场对品牌的评价,通过正面内容的传播巩固品牌形象。这种全链路的舆论管理有助于提升消费者信任度,为后续长期增长打下基础。
回暖的背后是持续优化与多线努力
今年“双十一”外资美妆品牌表现回暖,得益于其对市场变化的敏锐洞察和多线调整策略。从加码“种草”到深耕下沉市场,再到引入新品牌与加强舆论管理,这些努力帮助外资品牌在竞争中找到立足点。未来,中国市场仍将是全球美妆行业的重要增长引擎,而外资品牌的挑战则在于如何在本地化和全球化之间找到平衡,持续保持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