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内餐饮行业的竞争愈发激烈,越来越多的中国餐饮品牌将目光投向了海外市场。2024年被认为是“中国餐饮企业出海元年”,许多知名餐饮品牌纷纷在海外开设首店,逐渐推动了中国餐饮品牌的全球化进程。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中国餐饮品牌在海外市场的崛起,得益于精准的市场选择、本土化经营策略以及政策的扶持。本文将从五个方面探讨中国餐饮品牌如何在全球市场站稳脚跟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国内竞争加剧,餐饮品牌寻求新增长点
近年来,随着中国餐饮市场竞争的加剧,许多餐饮品牌的“内卷”现象愈发明显。为了寻求新的增长点,餐饮品牌纷纷将目光投向海外市场,特别是中餐的国际化进程也开始加速。根据统计,美国的中餐馆数量已经超过5万家,远超麦当劳的数量,展现了中餐在全球范围内的强大生命力。
例如,木屋烧烤在香港开设首店;新荣记进军日本市场;外婆家也在美国开设了首店,这些品牌的国际化布局标志着中国餐饮品牌出海的正式起步。尽管挑战重重,但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推进,中国餐饮品牌正在加速布局海外市场,并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精准选择市场,优先布局华人聚集地
中国餐饮品牌出海的初期,选择市场的精准性尤为关键。为了减少市场风险并加快本土化进程,许多品牌选择在海外华人聚集较多的地区开设首店。华人群体作为中餐的潜在消费者,能够为品牌提供初期的市场基础,同时通过他们的口碑传播,助力品牌快速打开当地市场。
例如,海底捞选择在海外华人社区密集的地区开设门店,通过高品质的火锅体验和良好的服务迅速积累人气。随着市场逐渐稳定,海底捞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也进入了快车道。精确的市场选择不仅减少了初期投入的风险,还提高了品牌的市场渗透率。

三、适应本土化需求,调整经营策略
尽管中国餐饮品牌在海外市场有着天然的文化优势,但成功的关键仍在于如何在保持品牌特色的同时进行本土化调整。面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餐饮品牌需要根据当地的饮食文化和口味偏好灵活调整菜单和经营策略。
例如,眉州东坡在海外扩展时,针对不同市场调整了菜品的辣度、油腻程度以及食材的本土化选用,尽量迎合当地人的口味。此外,很多品牌还会根据当地的饮食习惯对服务模式进行适配,比如在欧美市场推行“外卖+堂食”的双模式,以满足消费者对便捷的需求。这种本土化的调整,让中国餐饮品牌在全球市场逐步实现了文化的融入与品牌的认同。
四、依托政策支持,强化品牌出海信心
随着中国“走出去”战略的推进,政策环境也在不断优化,为中国餐饮品牌出海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今年3月,商务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餐饮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餐饮经营主体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政策红利的释放,不仅增强了中国餐饮品牌的国际化信心,还提供了更广阔的海外市场拓展机会。
例如,政府部门出台的税收优惠、融资支持、外贸补贴等政策,帮助餐饮品牌降低了海外扩展的资金压力。同时,政府与相关机构的合作,也为中国餐饮品牌在海外市场的宣传推广提供了支持。这种政策上的倾斜,成为中国餐饮品牌走向国际舞台的重要助推力。
五、提升品牌形象,推动中国文化输出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文化的全球影响力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接触并接受中国餐饮文化。从初期的口味认可到文化认同,中国餐饮品牌的成功,不仅仅体现在味蕾的满足上,更在于其背后深厚的中国文化的输出。
随着中餐文化逐渐走向世界,更多的中国餐饮品牌将迎来国际化的黄金期。而那些能够深入理解全球消费者需求、灵活调整经营策略并保持品牌特色的企业,将有机会在全球餐饮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Tweet
全球化趋势下,中国餐饮品牌的出海未来
中国餐饮品牌的出海,代表了中国企业走向全球市场的新机遇。面对国内市场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多的餐饮品牌通过精准的市场选择、本土化调整、政策支持和文化输出,逐渐在全球市场站稳脚跟。随着中国文化的崛起,餐饮品牌的出海不仅仅是商业扩展,更是文化自信的体现。